你的位置:lpl远古龙击杀数据分析 > 新闻动态 > 《梦溪笔谈》中,12句经典格言及逐句心得

新闻动态
《梦溪笔谈》中,12句经典格言及逐句心得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4:03    点击次数:142

      《梦溪笔谈》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,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“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”。书中内容涉及自然科学、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等诸多领域,下面为你分享其中12句经典格言及心得:

1.日月之形如丸。何以知之?以月盈亏可验也:

      太阳和月亮的形状如同球体,用月亮的盈亏变化就能够验证。沈括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,通过细致观察与逻辑推理得出此结论,让人钦佩。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,用心观察,才能发现隐藏在表象下的真理。

2.月本无光,犹银丸,日耀之乃光耳:

      月亮自身本没有光亮,就像银丸一样,是太阳的照射才使它有了光亮。沈括对天文现象的认知超越了时代,让我们看到古人探索宇宙的智慧。这也提醒我们,看待事物要探究其本质,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,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并非事物的全貌。

3.方家以磁石磨针锋,则能指南,然常微偏东,不全南也:

      方术家用磁石摩擦针尖,针就能指向南方,但常常会微微偏向东方,并非完全指向正南。沈括对指南针磁偏角的发现,比西方早了数百年。这告诉我们,科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,哪怕是细微的偏差都可能蕴含着重大发现,我们应注重细节,追求精确。

4.能用度外人,然后能周大事:

      能够任用与自己关系疏远但有才能的人,才能成就大事。古往今来,诸多贤君明主因广纳贤才而成就霸业,如齐桓公重用管仲。这让我们明白,在工作和生活中,不应任人唯亲,而应任人唯贤,打破关系的局限,才能汇聚各方智慧,实现更大的目标 。

5.古物至巧,正由民醇故也。民醇,工不苟。后世风俗虽侈,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,故物多不精:

      古代器物极其精巧,是因为当时民风淳朴,工匠做事认真不马虎。而后世风俗崇尚奢华,工匠在做工上投入的精力不如古人,所以器物大多不够精致。这让我们反思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都不应被忽视,只有专注用心,才能做出精品 。

6.唯雌黄一漫则灭,仍久而不脱。古人谓之铅黄,盖用之有素矣:

      用雌黄涂抹错字,就能消除,而且长久不会脱落,古人称其为铅黄,使用这种方法由来已久。从这个记载中,能看到古人在文字校对、修改上的智慧。在如今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,对待文字和知识更应严谨,不容差错 。

7.医之为术,苟非得之于心,而恃书以为用者,未见能臻其妙:

      医术如果不是自己深入领悟,仅仅依靠书本知识来行医,是很难达到精妙境界的。这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,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,不仅要有理论知识,更要通过临床实践积累经验,才能成为良医,做任何事都应如此,不能纸上谈兵。

8.古人铸鉴,鉴大则平,鉴小则凸。凡鉴洼则照人面大,凸则照人面小:

      古人铸造铜镜,大镜子铸成平的,小镜子铸成凸的。凹面镜照人面大,凸面镜照人面小。沈括对古人铸镜原理的记载,反映了古人对光学原理的应用。这让我们认识到,生活中处处有科学,古人善于将科学知识运用到日常器具的制作中,我们应学习这种创新和应用能力 。

9.善学者穷于一物,不善学者穷于物物:

      善于学习的人,会深入探究某一事物,从而触类旁通;不善于学习的人,往往贪多求全,在众多事物中分散精力,最终一事无成。这句话强调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,学习不是盲目追求数量,而是要注重质量与深度,深入钻研一件事物,掌握其核心规律,才能举一反三 。

10.治平元年,常州日禺时,天有大声如雷,乃一大星,几如月,见于东南:

      对陨石坠落的详细记载,体现了沈括对自然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和记录精神。在生活中,我们也应保持对自然和周围世界的关注,说不定那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,隐藏着重大的科学发现。

11.苟有所得,虽契于至微,亦著于篇,以备得失之林:

      只要有收获,即使是很微小的契合,也会记录在书中,作为日后参考。沈括这种对知识积累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,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每一点小小的收获都可能成为未来成功的基石,不能轻视任何一点知识的积累。

12.书画之妙,当以神会,难可以形器求也:

      书画的精妙之处,应当用心去领会,很难从外在的形式和技法上去寻求。这告诉我们,欣赏艺术作品不能只看表面,要深入理解创作者的心境和情感,用心感受艺术的魅力,对待艺术要有一颗细腻且善于感悟的心。

      分享智慧,传播正能量。感谢大家阅读和欣赏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lpl远古龙击杀数据分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